閩派建築的尊貴,在于它歷經500多年傳承而來的土樓,將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,單體建築規模宏大精細,地堡式建築風格沿用至今堅固無比,既可防火防震,亦可御敵入侵。
閩派建築的源遠流長,極大一部分原因在于,它宋元時期就傳承至今的土樓和馬鞍牆,建築建材中駕輕就熟的用生土夯築技術,在土樓上被運用到巔峰之境,堡壘式的建築設計,就算是現代看來依舊固若金湯,而作為封火牆形式的馬鞍牆,亦是閩派建築的標志性元素,有三大作用︰圍合庭院、御風防火、祈福鎮邪。
閩,即福建,閩派民居即流行于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。其中“土樓”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,是一種供聚族而居、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築。土樓歷史悠久,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,宋元時期即已出現,明清時期趨于鼎盛,延續至今。沿襲至今,土樓儼然形成了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方結合的建築體系,數十戶、幾百人同住一樓,客觀上反應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。
閩派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,單體建築規模宏大,形態各異,依山傍水,錯落有致;建築風格獨特,工程技術高超,文化內涵豐富。作為在世界建築上都獨具特色的大型群居建築,土樓大多就地取材,或依山傍水或沿循溪流。風格古樸粗獷,形制古風奇特,與青山綠水,田園風光相得益彰。
常見的類型有圓樓、方樓、五鳳樓、宮殿式樓等,樓內生產、生活、防衛設施齊全,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,為建築學、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。
一部號稱為赴12年之約的動畫大片——《大魚海棠》,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樓作為故事場景的國漫電影,無處不透露著濃郁的客家風情和土樓元素,將永定客家土樓完美生動地還原在了影片中。土樓之景,不論外觀和室內都值得實地親身體會一番。
《大魚海棠》的作者也說︰“中國福建的土樓有一種夢一樣的神秘感,像是來自世外桃源。”
而另一閩派代表性建築,馬鞍牆則流行于福建省會福州,其作用一是分割空間(圍牆界面)、圍合庭院,二是御風防火,三是祈福鎮邪。因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,翹角伸出宅外,狀似馬鞍,故稱馬鞍牆。
閩派建築尤為注重輪廓上的線條變化,這一點在馬鞍牆上尤為明顯。
在材料上,馬鞍牆多是用土築的,也有是用磚砌而成;在造型上,高出屋頂的山牆部分被作為平行階梯形、弓形和馬鞍形,觀之形,如行雲流水,自然美觀, 遠遠望去,好似南方亭閣之翼角, 玲瓏而俊秀。在圍牆的轉角部分往往作些變化與山牆部分呼應。也有的在同一建築中出現幾種不同形狀,在造型上顯得十分豐富。
福州馬鞍牆寓意︰福州馬鞍牆,作為一種文化載體,在其審美形式的背後,蘊涵著傳統文化、外來文化、宗教信仰和民俗區域的姐妹文化。馬鞍牆除了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外,還隱藏著吉祥的祈求夙願。吉祥文化是人們在面對死亡、痛苦、災難等現象時,用形象和色彩構成藝術語言消災祈福,人們看到結滿種子的果實,就會聯想到豐收、多產、幸福等象征意義,把它做成一種圖形或事物,就成為具有巫術性的祈願對象。對于無法預料的種種災難和不幸,認為是現實中沒有見過的怪獸引起的,因而創造出形態奇異的幻獸,如龍、鳳、麒麟、半獅半鷲等怪獸,來作為闢邪之物。
龍與鳳是中國民族的圖騰象征。自古至今,龍是中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神物,龍匯集了人們的信仰、夢想、希望、期盼和敬畏。馬鞍牆上面的天際輪廓線其實就是龍脊,脊背上的青瓦象征著龍鱗,而馬鞍牆的翹角是鳳尾的形式。龍與鳳交織在一起,象征“龍鳳呈祥”。
不論是何種建築派別,都離不開匠人們歷時數年的精心雕琢,一磚一瓦之時,一榫一卯之間,一轉一折之際,都凝結著匠人文化的精粹。不僅集中國古韻之大美,更以原汁原味的中式建築特色,凸顯著屬于中國獨一無二的繁華盛景,這,何嘗不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!